泰州捷时达机械 联系方式
  泰州堆高车 打印本页 给我留言
首页 jetstar 企业产品 jetstar 企业介绍 jetstar 公司新闻 jetstar jetstar  
 
 
开拓激荡五年间:锻造国之重器,临港产业构架五大装备基地
 
 

开拓激荡五年间:锻造国之重器,临港产业构架五大装备基地
   
  临港新城城市功能建设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城市综合配套服务与港区运作、产业发展相衔接,
积极利用深水港对资本、技术、人口集聚能力较强的优势,对接港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港口、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服务

  前言:

  从“香蕉圈”到“东方明珠(6.90,0.57,9.00%,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深秋时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苇海涛声阵阵。

  2000多年之前,扬子江水出海之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地,故称“南汇嘴”。1386年,明朝政府为防倭寇侵犯在此筑城,便是现今的惠南镇。如今的“南汇嘴”,在吹沙填海的滩涂上新建,几年之前这里仍是一片大海。

  距离这片芦花飘荡水禽翻飞的天然湿地10500多海里的欧洲莱茵河畔,坐落着一座叫做“鹿特丹(Rotterdam)”的欧洲最大港口城市。鹿特丹的名字最早出现在1283年,意思是“鹿特河(Rotte)上的水坝”。古时,这是一个莫名的小渔村。1250年马斯河北岸修建堤坝,用闸门将鹿特河与马斯河隔开。1340年荷兰伯爵威廉四世治理鹿特丹时,挖掘运河与代尔夫特和莱顿相通,鹿特丹开始繁荣起来。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国占领,城中心及港口遭大严重的破坏。战后经过重建鹿特丹成为世界上最大港口。

  如今的鹿特丹,港区水域深广,内河航船可通行无阻,外港深水码头可停泊巨型货轮和超级油轮,成为连接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重要港口,享有“欧洲门户”之美誉。

  以鹿特丹为中心的“香蕉圈”区占据了欧洲80%的GDP。那么,东方的新门户在哪儿呢? 我们回望用脚丈量的这块土地,亦感到无限欣喜——与鹿特丹的地位相似,上海覆盖了占据全国60%GDP比重的长江流域和华东地区,并辐射整个东北亚地区,无疑是耀眼的“东方明珠”。上海及其腹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由16个城市和8187万人口组成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和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地区。它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通过近十年的飞速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中国最重要的高科技、机械、汽车、化工产业基地。

  为了充分把握在产业全球转移过程中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契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进程,上海市决定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航空港开发建设临港新城,实施经济发展重心战略的东移,为上海经济发展提供后劲。一座东方的崭新城市应运而生。

  2003年11月30日,上海临港新城开发建设激扬地打下第一桩。

  临港新城规划面积311.6平方公里,人口80万,由主城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五个功能区域组成,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功能区,在上海新一轮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港为城用,城以港兴。临港新城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浦东国际航空港,区位优势明显。

  临港产业区是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港新城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点,同洋山国际深水港、临港新城主城区形成港、城、区联动发展、互为促进的发展模式,临港产业区由重装备园区、临港国际物流园区(包括洋山保税港陆域部分)、主产业区和综合园区以及四个分城区组成,首期启动的是重装备园区和国际物流园区,这两大功能园区位于整个临港产业区的南面,以东直接贯通东海大桥与洋山国际深水港相连,以西通过沪芦高速与国内高速公路网相接,以南拥有7.8公里岸线并具有建设5000吨级码头条件,以北通过两港大道直通浦东国际机场,同时浦东铁路和内河码头都深入区域内部,具有极其罕见的优势区位条件。

  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戴海波围绕“上海临港新城开发建设回顾与展望”谈及:开发建设临港新城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着眼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作出的重大决策。临港新城开发建设五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着眼大局,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和谐临港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开发建设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五年来,临港新城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25亿元,引进外资总额12亿美元,合同外资4.8亿美元,实现生产总值年增长60.4%,工业总产值年增长48.1%,税收收入年增长34.9%。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的大势下,临港新城的建设发展依然保持了较好较快的势头,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62.5亿元,可比增长3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同比增长13.9%;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50.3%;实现税收收入17亿元,同比增长44%;引进合同外资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上海临港新城应运而生的宏大背景是:大国之崛起。改革开放30年是风云激荡的30年,改革的艰难步履、痛苦和彷徨、曲折与辉煌被历史的风霜打磨成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它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站在2008年的历史街口,眺望数年之后的变迁图景:到2010年,临港新城将实现地区增加值235亿元,工业产值500亿元,财政收入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00亿元;人口规模40万。将建成一座初具金融、商贸、科教、旅游、休闲、居住功能的新型海滨城市。重装备产业区、保税港区和物流园区初具规模,形成现代化、高能级、世界性产业集群。

  到2020年,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确立,作为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的临港新城,将建成一座拥有80万人口,各项城市功能完善,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相适应并为之配套与服务的海滨新城。   

  综述:

  百川汇海,临港隆起

  “中国已经觉醒”——2002年6月,惟一进入世界十大管理大师的亚裔经济学家大前研一出版了新著《China Impact》,在开篇他用了一句话。

  这位此前极力鼓吹“中国崩溃论”的世界级管理大师在这年里态度发生了巨变,他提出:“未来10年,世界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相处。”

  当时间走到世纪之交、走入新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新闻,“黄金时代”的中国正在来临。

  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江河汇聚成川,无名山丘崛起为峰,天地一时,无比开阔。

  临港新城这块土地位于长江和杭州湾出海口南汇嘴冲积滩涂,这里远离市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农耕海捕,生活贫困。临港新城就是在这样一片荒滩海涂上建设发展的。面对走过的五年,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戴海波感慨万千:“五年光阴,弹子挥间;五年建设,梦想成城。临港新城开发建设这五年,是我们在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进取的五年,是我们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不断开拓创新的五年,是我们在又好又快中不断取得建设成果的五年。我们深深感到,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建设大局,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期,是确保临港新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前提;坚持规划先行,着眼未来瞄准前沿搞建设,是确保临港新城高标准、高起点、高品质的关键;坚持国家战略,举全市之力推动临港新城开发建设,是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临港,是确保临港新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上海产业发展优势,充分发挥临港产业区综合交通汇聚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物流服务齐全的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保税港区、国家级船舶工业配套基地落地的政策优势,按照联合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思路,临港产业区同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航集团、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集集团(7.17,0.43,6.38%,吧)、三一重工(17.57,1.60,10.02%,吧)、华仪电气(9.41,-0.02,-0.21%,吧)、开山集团、卡特彼勒、沃尔沃、三井造船、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科尼、卡尔玛、瓦锡兰、东和恩泰等国内国际著名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立战略联盟,积极引进汽车及动力总成、大功率船用柴油机、船用发电机、高速船用发动机、船用曲轴、大型船用配套金属加工、半潜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自升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核电核岛和常规岛、核岛环形起重机、大型风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商用飞机发动机、大型数控机床、磁悬浮试验线、螺杆空压机、港口机械、物流机械、矿山机械等一大批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的先进装备制造项目。这些项目技术装备新、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加快推进这些龙头项目建设,不仅可使以这些项目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专业配套体系,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空间集聚和集中开发,还进一步可引进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研发机构。上述项目部分已建成,部分正在建设中。

  在已有基础上,临港产业区将进一步做长、做大、做强自控仪表等相关产业链,致力于建设支撑我国能源、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工程机械、航空配套产业等六大装备产业基地。

  1、坚持规划先行,筑牢基础设施。

  从开发之初下大力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按照规划先进、整体超前、有序推进的原则,不断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对临港新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及承载能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让发达的基础设施成为临港新城加速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目前,我们已经建成一期市政主次干道、河网水系、桥梁和绿化配套等工程,成功开挖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景观人工湖——滴水湖;已经建成防汛标准为200年一遇高潮位和12级以上大风的防汛大堤工程;已经建成供水、污水系统一期工程、电信工程和天然气中压管线工程;完成深水港配套工程、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铁路中心站配套等工程;两港大道二期、大芦线航道、轴线大道、连接市区的轨道交通线、城区公共交通等正在建设或即将开工。到2008年年底,临港新城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累计投入225亿元。   

  2、加快城市功能塑造,营造配套服务环境。

  作为以港口经济为核心的临港新城,其功能区别于一般城市,服务是其最大的功能。这样的城市功能与定位,在20世纪中后期的欧洲称辅城,如荷兰的鹿特丹等新兴港口城市。

  临港新城城市功能建设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城市综合配套服务与港区运作、产业发展相衔接,积极利用深水港对资本、技术、人口集聚能力较强的优势,对接港口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港口、产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为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与服务。所以,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一点,在功能上布置了“一主四分”的城市布局,形成以中心区(主城区)为核心,四个分城区和部分综合区区域为支撑的城市格局。主城区是临港新城城市的一张名片,其城市理念源自一滴水: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涟倚。城市循这样的肌理,依滴水湖逐波环状散发,呈一湖三环格局。五年来,着力打造“航运服务、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社会事业”五大城市功能,主城区建筑总量累计达到320万平方米,城市建设总投资达136亿元,建成了10个主要城市功能项目。

  目前,行政办公中心、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已搬迁主城区;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即将建成开馆;学校、医院、商务办公楼、中高档商品房、酒店、休闲娱乐等项目已建成或正在建设中;海关、检验检疫、港口管理、电力、燃气、水务等服务功能项目正在建设中。四个分城区也在加快建设以商业服务、职工宿舍、文化中心、培训中心、娱乐休闲等生产、生活性服务设施和城市配套功能。建筑面积总量达350万平方米的芦潮港、泥城、书院、万祥四个城市新社区框架基本形成。

  3、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打造国产的世界一流。

  临港新城的产业发展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和上海两个优先发展的产业布局原则,以打造国家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构筑世界一流的国际物流服务基地为主要目标,体现国家战略,上海优势,世界水平。五年来,基本形成了装备产业与物流产业“两轮”联动的产业格局。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不断集聚。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国家战略,积极依托上海在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临港新城综合交通汇聚的区位优势、物流服务齐全的功能优势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国家级船舶工业配套基地落地的政策优势,选择具有发展基础、技术优势、市场前景、事关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按照联合大集团、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基地的思路,同中船、中海、中远、上海电气、上汽、卡尔玛、瓦锡兰、卡特彼勒等一批国内外著名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大力发展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的先进装备制造项目的同时,围绕洋山深水港建设做好产业集群规划,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和延长产业链,培育并形成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集群。目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港口机械和航空配套产业等六大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实现了上海在若干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的重大突破。

  另一方面,物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临港物流园区的区位和政策优势,充分发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工码头岸线、专用铁路等设施功能,加快建设保税和非保税物流仓库,引进了马士基、DHL、德国全球货运、卡特彼勒、普洛斯、叶水福、中远、中海等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物流运营商和配套供应商,增强了装备制造业基地整合国际国内供应链的能力,有效降低了运输和采购成本。同时,以港口航运、第三方物流、国际采购、保税加工为特征的国际航运物流业也在快速发展。此外,我们还启动了临港物流园区奉贤分区建设,将进一步把物流产业做大做强。据统计,截止2008年10月,临港产业区共有119个中外产业项目落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34亿。

  4、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临港。

  临港新城的建设过程是加速城市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临港四镇有十几万依土地而生计的农民要转变为城市居民,大量的动迁安置、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民生为本,只有切实有效地做好工作,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临港新城开发建设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因此,在大规模进行开发建设的同时,临港人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以人为本搞建设,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切实把群众的工作做好,把群众的利益维护好。五年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关于征地动拆迁的法规政策,结合临港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妥善解决了农民征地安置、社会保障、就业等问题,较好地完成了由农民向城市居民的顺利过渡。到今年底,将有350万平方米的农民安置配套房建成分配,70%以上的农民住上新居。正是通过这一系列有效可行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临港地区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为建设和谐临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opyRight2008 Jetstar88.com
 
 
泰州捷时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